內部創業平臺的概念,這些年在企業界比較盛行,我們并不陌生,比如王品集團的獅王計劃、韓都衣舍的小組制、海爾的內部創業孵化模式等都是很成功的案例,那么到底應該如何搭建企業內部創業平臺呢?
成功的關鍵要素
做任何事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默契與和諧。隨著社會資源的開放,人們對財富以及實現自我價值的追求也越高,創業就成為人們熱衷的途徑,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倡導更是喚醒了很多有創業夢想的人,但是個體創業并非易事,所以就催生了企業去搭建自己的創業平臺,目的是留住人才為己所用,同時又能讓個體實現夢想。
搭建內部創業平臺,要考慮三個關鍵要素:1、項目要好;2、要有一個好的總經理;3、要有一個好的團隊。項目要好,很容易理解,好的項目成功率高。一個好的項目通常要具備前景好、商業模式好、市場潛力大、沒有競爭對手等條件,也就是要占據地利的優勢。
假設內部創業的項目都是好的,那么最關鍵的就是人和了。天時、地利再好,沒有好的人和團隊去運作也不行。世間事都是人去做的,而不同能力、不同擔當的人做事的結果也不同,所以大家都非常看重人的因素在企業運營中的作用。比如風投,表面上看,他投的是項目,實際上是投人,他一定要看這個項目是不是有好的總經理,而且還要透過總經理去看他的創業團隊怎么樣,所以人的因素是至關重要的。
找到好的CEO
要找到一個合適的人做CEO,可以用“想干”和“能干”做標準,誰“想干”又“能干”,誰就是這個合適的人選。
衡量一個人是不是想干,要看他是不是想出錢,而不是聽他說的有多好。因為他投入的多少決定了他會用心多少,或者他有信心多少。如果一個人以沒錢為借口不想出錢,那么他可能不一定真想干,或者不是想真干,也可能就是沒有能力。有能力的人即便是缺錢,也一定能找到錢。中國大多數老板都是草根出身,沒錢,但是他原始的啟動資金還是能找到,因為他是真想干,這是老板的特質。所以,他如果想干,一定愿意出錢。
一個人能不能干,除了看他的能力是否夠,還要看他能不能專職干。如果一個人不能全力以赴做專職,而是腳踩兩只船,能力再強也不合適。兼職本身就是對這項工作沒有信心的表現,俗話也說“一心不能二用”。既沒信心又不能傾注全部心思的人又怎么能干好呢?所以,如果有能力,那就要專職,才是真的能干。
再好的項目,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人也不要做,否則注定會失敗。
組建優秀的團隊
一個優秀的團隊會讓總經理如虎添翼。通俗一點講,團隊就是有一個人做帶頭大哥,有一幫小兄弟愿意跟著他出生入死,有凝聚力。看一群人是不是真正的團隊,很簡單的方法還是看錢,看這些小兄弟們是否愿意出錢。
如果一個人愿意并且有能力當帶頭大哥,不僅自己出錢還能找到能干的、愿意出錢的弟兄們幫他,和他一起干,那么這個人和這個團隊是可用的。
如果你看好一個人,這個人也愿意出錢,但是沒有人愿意跟著他出錢,那么這個人不可用。這個人要么沒有真本事,要么人品有問題。在企業,往往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比如這個人對手下怎么樣,是不是只會拍馬屁,是不是喜歡吃回扣,是不是愛貪小便宜等,群眾看的比老板清楚,誰也不愿意把自己的錢投在人品不好的人那里。
組建團隊,可以用內部眾籌、股權認購的方式,讓幾個人組團競爭,誰能湊齊班子并且找到的錢多誰干,當然這個班子的成員作為CEO的合伙人也必須是單位的優秀員工,可以擔起重任的。這種方式可以避免主觀上的喜好,用客觀的標準幫你選人,同時變相的幫你選團隊。讓帶頭大哥和小兄弟互選,他們能真正紐在一起,就是一個真正可用的團隊。
利益分配中的平衡
是不是能平衡好雙方的利益會直接影響著內部創業計劃的發展態勢。在創業項目還小的時候,保持著一種起始的靜態平衡是有利的,也很有必要,比如創業團隊占股40,但是分紅時對半或者占60,會讓創業團隊心無旁騖的去發展自己。而如果創業團隊把資產翻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還用這種比例分配就會引起創業團隊人心的動蕩,因為畢竟是這些人在辛辛苦苦賺錢,付出和匯報相差太懸殊一定會引起不滿。
當這種動蕩對項目的經營產生影響,損失就不可避免甚至無可挽回,所以老板更要關注項目發展過程中的動態平衡,在項目初創時就要未雨綢繆,比如和創業團隊約定好,項目做到什么階段,分紅怎么調整,股份怎么調整,甚至當項目做到一定階段,大小股東身份相互調整等等,這樣就可以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利益平衡關系,于項目的發展一定是利大于弊。
項目活著并且一直發展就是最大的財富,你的投資就會一直有收益,倘若貪心只關注短期利益的獲取,失了民心,項目死掉,就真的是得不償失。
經營風險的分擔與平衡
經營有風險,內部創業也一樣,所以公司和創業者之間也要做好風險的分擔與平衡。 現實中,人們往往會簡單的按照出資比例分紅,虧損也一樣,這是不合理的,而是要遵循權力與責任對等、風險與收益對等的原則。
通常,公司會把經營權完全放給創業團隊,公司并不參與經營,最多是幫創業團隊統一做他們不專業的部分,比如人事、財務、供應鏈等,所以經營風險要根據權力的大小來承擔,而不是根據出資額的比例。收益也是一樣,要根據權力、責任的大小分配,不能只看到利益而忽略掉這個邏輯。一旦風險承擔與權力、責任不對等,創業團隊就有可能坑死你。
最好的方法是公司和創業團隊事先約定一個固定額度的收益,比如最低收益不低于放在銀行的利息收入等,超出固定額度的部分再按約定的比例分配,如果虧損,創業團隊沒錢支付這部分固定收益,就用股權做質押或者把上一年的分紅延后支付用以彌補虧損。
結語
搭建內部創業平臺,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去考慮,最復雜的還是人和,從選人、選團隊到經營過程中利益和風險的平衡與把控都是最難的,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只要真正能理解這些過程中的邏輯和原則,就能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設計出最適合自己的內部創業模式,搭建好平臺,創造出良性、健康的經營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