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詞引爆了一個綜藝節目,這個夏天,說話不帶freestyle都覺得自己跟不上潮流了。
●●●
近幾年,網絡熱詞逐漸走進大眾的視線,每年都會產生一批網絡熱詞,2013年的“人艱不拆”,2014年的“小鮮肉”、2015年的“然并卵”、2016年的“洪荒之力”,到今年的“Freestyle”,這些網絡熱詞逐漸成為新一代網民的口頭禪。
以2013年的網絡熱詞為例。2013年“人艱不拆”、“累覺不愛”等一大批四字詞突然就火起來了,網絡上、文章、電視節目屢見不鮮,特別是年輕一代出口即網絡熱詞,以至于很多人產生了疑問,這個“成語”我之前好像沒見過,是成語嗎?甚至還不好意思說自己不知道。
熱詞的廣泛傳播成了品牌和消費者之間一條微妙的紐帶,借勢營銷一浪接一浪層出不窮。在“Freestyle“火了之后,我們也可以看到眾多品牌亮出了自己的“Freestyle“,但效果不一,有的借勢非常好,有的卻讓人覺得尷尬。
1、農夫山泉
作為《中國有嘻哈》獨家冠名商,農夫山泉順勢推出了畫風清奇的海報,將產品與明星制作人臉譜結合,打造了“freestyle”的維他命水海報,這一波借勢是理所應當。
2、優益C
2017年優益C簽約吳亦凡為代言人,這次吳亦凡帶火了“Freestyle”以后,優益C也做了一組宣傳海報,風格和內容形式、文案都緊扣嘻哈風,結合吳亦凡本身就是其代言人的人設,這一波也很妙。
以上這是小借勢,也有品牌特地拍攝廣告來蹭“Freestyle”的大背景。
1、奔馳
奔馳這次很讓人意外,是第一個借勢“Freestyle”出視頻的品牌,打破了以往成熟、穩重、高端的形象,拍了一個非常“Freestyle”的視頻,一走年輕活潑奔放的風格。該視頻由格萊美最佳MV獲獎導演親自操刀。
為了迎合新一代消費者的口味,奔馳下足了功夫,但他們似乎并不買賬,有網友評論說“從此cla要變成街車了”、“用這個博熱點很低俗”……
畫風轉的太快,rap的風格與奔馳一貫的高端形象非常不搭,奔馳突然以這樣的形象出場,讓人覺得尷尬。
2、三葉草
阿迪三葉草請來了嘻哈圈里的大牌——88 rising,發布了一支說唱廣告,參演歌手還有國內頂尖rapper團隊海爾兄弟,廣告畫面繼承了三葉草一貫的個性、奔放、自由活力的風格,與“Freestyle”非常貼近。
同樣是蹭熱點,奔馳和三葉草的廣告效果差距甚大,為什么?因為品牌調性與熱點的契合度不一樣。
每出現一個熱點,都是品牌的狂歡,而這次“Freestyle”的爆紅,卻不是一瞬,而是一種文化的再次興起。小借小贏,試錯成本也低;大借大贏,借得不合理,反而讓人覺得尷尬。
借勢營銷的目無非是增強知名度吸引眼球促成交易,之所以借勢,很大程度看重的是低成本快傳播的優勢,但要考慮熱點和品牌形象的契合度。
原本嘻哈風并不是文化主流,但隨著《中國有嘻哈》這個綜藝節目的火爆,原本在中國不算主流的嘻哈文化突然之間一夜爆紅,受到廣泛關注,這部分文化影響了越來越多的人,做營銷確實會有認同感。
但是對于奔馳,消費者認知中的品牌形象還不是年輕和個性,所以它的這支廣告很難讓消費者產生共鳴,即便是奔馳開始將目標人群轉向了年輕一代的消費者,但在消費者心中,它的形象轉變還沒發生,預期與實際有差距。而三葉草則不同,這次借勢在預期的范圍內,品牌本身就有“Freestyle”的基因。
所以,借勢至少要考慮到這兩個原則。
1、是否合適
品牌形象與熱點本身是否能產生關聯,貼合度如何。強關聯性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如果硬拉在一起,效果不見得會好。
2、借勢還是跟風
借勢重在“借”,好的借勢是將“勢”借到自己的品牌形象中,圍繞品牌創意突出品牌的優勢,起到加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