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次戰略的改變是把人放在第一位,打造“人單合一”的生態系統,或者說是人單合一的商業模式,這和傳統的完全不一樣?!叭藛魏弦弧笔鞘裁茨??“人”就是員工,“單”就是用戶的需求,把員工和用戶的需求連在一起,那你創造用戶價值的同時,你自己也可以體現你自身的價值。
其實,全世界人種可以不同,民族可以不同,但是我認為人性是一樣的,所有的人都有兩個訴求:第一,我的尊嚴在什么地方,第二,你能不能給我創造一個公平的機會。每個人的能力都不一樣,但是機會應該是均等的。人單合一就體現在這一點,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去創造用戶的價值最大化。
一般來說,傳統企業的目標就是長期利潤最大化,追求做大做強。當你做到行業第一或者前三,別人就沒法跟你抗衡,或者垂直整合,比如做鋼鐵的把礦山、煤炭也買進來,把鐵道也控制了,那就沒人能跟你競爭。所謂的規模與范圍說到底,一個是做大,一個是做強。你只想企業應該做大做強,但是從來沒有人想過把企業里的每個人做大做強,而人單合一的本質就是,不僅僅我企業要做大做強,更重要的是讓我企業里面的每個人做大做強。
到現在為止,全行業可以做人單合一的思路還沒有。我到美國考察,有個非常著名的經濟學家說,美國的企業他都跑遍了,幾十人、幾百人的企業這么考慮的有,但是幾萬人的企業絕對沒有,海爾是唯一的。
其實,一個企業可能做得非常優秀,但是你只是一個非常精密的機器而已,所有的員工最大是企業的齒輪,最小就是一顆螺絲釘。員工怎么會發揮他的作用呢?
我們不是要出產品,我們要出創造。每個人都有能力去從事創造,去整合全球的資源。著名的喬伊法則說的是,最聰明的人永遠在企業外部,公司再大也不可能覆蓋全世界最聰明的人。所以,我們現在有句話叫,“世界就是我的研發部,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資源部”,你的資本、人才都可以從社會上得來。
在推進的時候,我們有一個縱橫軸的兩位表,現在的一般企業都在用橫軸,主要對企業銷售收入、利潤、市場份額等考核,但是沒有企業有一個縱軸,我們這個縱軸是“網絡價值”,即聯網用戶的數量。每一個人把每一個小微做到最好,每個人把自己做大做強了,可以和橫軸相輔相成。如果沒有縱軸,你這個橫軸也可能大,但是不可持續。
組織:沒有領導,只有用戶
每個人頭腦都有86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很愚蠢,但是所有連起來,人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一個電腦不聯網就非常愚蠢,聯網之后就無所不能。所以說,每一個人必須聯網,企業組織要變成網絡化的,要顛覆傳統的組織層次。
企業越大,層級越多,誰都找不到北,只能找到他的上級。我們現在把它變了,第一個是去中心化,你沒有領導,用戶就是你的領導,第二個是去中介化,沒有什么中間管理層,你自己就是中心。前幾年我們在網上受到非常多質疑,就是我們砍掉了一萬多名中層管理者, (這些人)只有兩個去向,要么你創新,如果不能你就要離開。
牛津大學的左哈爾提出,21世紀的管理應該是“量子管理學”,企業雇人不是我領導你,而是我為你提供服務。她到海爾跟我交流了三次,非常直截了當,“真沒想到,我在海爾找到了這種管理的思想?!?br>
現在的海爾沒有什么中層管理,只保留像財務、法律、信息等職能部門,只是起一個平臺作用,提供各種管理上的資源。這就顛覆了工業革命以來100多年傳統企業對員工的定位,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是創客,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這里面我們變成了“三自”:自創業、自組織、自驅動。
你看像“小帥影院”,(解決的痛點)就是因為網上很多孕婦提出來說,懷孕之后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不舒服,希望看到天花板,他們(員工創客)就說好,我給你創造一個。但我們和傳統企業不一樣,你覺得行就來創造,出了問題自己負責,你要錢我也不會給你。你要資源可以到社會上找,所以(小帥影院團隊)找到了美國硅谷,找來之后談好條件我們再給你筆錢,然后再找硬件,美國的德州儀器又來了。這些都有了,你要出去找代工,不可以在海爾建工廠,最后他們找到了武漢光谷做代工。
這樣就做起來,發展得很好,很多風投看好就進來投資。我們有個規定,員工自創業之后,初始階段海爾百分百的股份,風投進來你們必須跟投。跟投資金大概上千萬,有的人沒有那么多錢,就把房子抵押了,他需要承擔非常大的風險,當然他也應該有非常大的自信。
這樣的例子非常多,我們去掉中間層之后,現在有幾千個小微,(團隊人員)一般要求團隊不超過8個人。亞馬遜CEO貝佐斯說得很好,參會的團隊應該很小,最多8個人,兩張披薩餅就能喂得過來(一張披薩餅喂4個人,兩張披薩餅8個人),信息量你可以控制得來。他說的有點像古羅馬,古羅馬曾經是世界上最強的帝國,作戰的時候一個帳篷都不超過8個人,這樣的團隊就會非常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