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約我出來,說他一個同事很努力,但還是被領導給罵了。這個同事跟我朋友同部門,每天都獨自在公司加班到十點多,非常拼命的樣子。
可業績在部門里總是墊底,量化的工作數據并不如其他正常上下班的同事多。盡管這樣,經理批評他幾句,他還會辯解說,客戶太難纏了,怎么這么倒霉碰到這種人。末尾還來一句,我也想有好結果啊,我已經很努力了!
一個公司里最最可怕的就是這種“低品質努力”的人。因為他們時時刻刻向公司的其他人傳遞著這樣一種價值觀:只要時間投入得多,就算個人能力一般,照樣能在公司立足。
是啊,有多少人兢兢業業,最后卻活成了“資深庸才”。
我的一個朋友,他每天都勤勤懇懇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眼看著比自己后來的同事一個個都升職加薪,自己卻多年來如一日,沒有丁點的變化。
終于有一天,他實在忍不住,去跟老板挑明了情況,“如果公司對我有偏見,我可以立馬走人。”他這一問,老板也十分錯愕,可很快就明白了他的來意。
“你不遲到,不早退,每次的工作也很勤懇地完成,所以公司并沒有理由對你有偏見。”“那為什么別人都升職加薪了,卻始終輪不到我。”
老板微笑的說道,“熟能生巧,也能毀人。”很多人在進入一個行業掌握了基本技能后,就開始日復一日的重復,積累了大量所謂的“經驗”,但實際上相當于把工作丟給了大腦的“無意識系統”。
換句話說,大腦開始對熟悉的東西偷懶了,你無形中沉浸在心靈的舒適區,卻忘記了思考去改進工作,也很難再有提升。
最近身邊努力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不止職場上忙,還為了更好的工作,忙著學習。
知乎上有個網友很有代表性。訂閱的公眾號680多個,“得到”上買了12個專欄,知乎上關注了幾十位大V,還付費買了幾個小密圈。他的時間除了睡覺的6個小時,基本被學習占滿,甚至還有很多收藏和課程沒來得及看。然而,一年之后得到的是,每天都精神渙散,工作效率反而下降,別說升職了,差點被辭。
如果上一個案例是說明有些人只是停留在舒適區而不自知,那么拼命學習的這群人則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走出舒適區的意識很強烈,以至于每時每刻都需要用輸入知識來獲得安心。
可事實上,他們的學習提升基本都是隨大流、碎片化、橫跨多個領域、淺嘗輒止。最后專業能力沒有提升,什么都懂但卻一知半解,同樣變成資深庸才。
雷軍有句話很出名,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千萬不要表面上很刻苦,卻刻意回避了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見過很多高質量的勤奮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目標驅動,專注,敢于實踐,而且不只停留在眼前。 兢兢業業已經不再是可貴的品質,大膽突破,跳出固有的工作模式和機械思維,才能造就不被社會和職場淘汰的人生。
提高努力的質量,要警惕你不是在感動自己,不是在自我陶醉,不是在做無用功,而是真的盯住目標,去做好每個細節,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逃脫“資深庸才”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