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對于國產手機來說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市場的成熟,最終能夠占據份額的廠商大多具有強大的企業文化與基因。而手機,這一比拼產品、比拼渠道的領域,也愈發接近于企業文化的比拼。
一、企業文化是積淀出來的
一個企業要長期做下去,要保持競爭力,要基業長青,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產品可以模仿,但企業文化是不可以模仿的。步步高發展這么多年來,不論是企業規模、發展速度、產業結構還是產品質量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提升。盡管步步高在發展的過程中有點磕磕碰碰,但總體來說還算順利。這些年來,我們看到好多知名企業和民營企業倒下,包括我們的競爭對手,它們從“明星”很快變成了“流星”。
我記得社科院曾做過一項調查,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3歲左右,這也就反映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企業規模可以做大,但是做不長、做不強。我覺得,這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中國體制的原因;二是企業或企業家自身問題,這是最主要的原因。許多中國企業家都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動不動就要做世界500強,但是卻缺乏長遠的目光和持續發展的愿景,沒有把企業文化的“內功”練好,所以出問題是早晚的事。
我覺得,企業小的時候,由于人少,好多事情大家心里都清楚怎樣去做,這時候可以不去倡導企業文化;但是當企業做大后就一定要完善行為準則和管理制度,日積月累地積淀我們的企業文化內涵。
二、做正確的事,降低失敗概率
我認為,所謂的“道”就是Do right things,也就是做正確的事;“術”則是Do things right,也就是把事情做正確。這兩者是什么關系呢?我覺得“道”應該先于“術”,因為只要方向正確,即使采用的方法笨一點也只是走的慢一點,并不會走錯路。在我看來,許多企業做不好往往是犯了一些比較大的錯誤,沒有做正確的事情。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有一次我在美國,要去機場接一位同事。一開始估計要在機場等一個小時,于是便在機場停車場投了一小時收費的幣,結果同事提前半小時就來了。這時問題來了,我到底應該選擇直接將車開走還是繼續等將剩下的半小時時間消耗完呢?結論其實不言而喻,現實中人們通常會選擇開車走人。
但是同樣的道理,很多人在涉及到企業的實際決策時,就會犯繼續等下去的愚蠢的錯誤。比如說,我在某件事情上已經投入了幾千萬,發現方向錯誤后為了救這些沉下去的成本還要堅持做下去,然后再投入幾千萬,其結果自然是慘敗。
所以,對一件事情對錯的判斷標準就是我們公司的企業文化,比如本分、誠信、品質、消費者導向等。當我們在現實決策中,可以遵循幾個基本點:
1、對的事情就要堅持,不對的事情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都要叫停;
2、如果不能判定某件事情是否是對的,可以列出哪些是錯的,這樣理解和執行起來就容易些;
3、要學會變通。比如當年我們生產的超級VCD實際清晰度只有350線,而競爭對手說自己有500線,這時如果我們說有500線就是蒙騙消費者,如果不說有500線,消費者又去買競爭對手的產品了。那該怎么辦呢?我們后來就說我們大幅度提高了清晰度,最終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但在原則性問題上,不能脫離事物的屬性,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是非不應該給利益讓路。
現在想來,我們企業之所以活到現在,并且還活得還好,并不是因為我們有什么過人之處,而是因為我們少犯了許多錯誤,失誤率少的話成功機會就大。這就類似于打乒乓球,失誤少的一方肯定是最后的勝利者。圍棋有本手,就是說這手棋該下哪就下哪才是對的。要知道這件事情的對錯,不對的,不要去做。
我們公司有許多規矩是根據當時的環境情況制定的,并且在不斷完善。對的我們堅持,發現錯了,就應該改正。規矩(或制度)的制訂要根據雙方的立場來制訂,要雙贏,對員工如此,對客戶也如此。許多政策的來龍去脈要搞清楚,不能像扭秧歌,走二步退三步,永遠都沒有發展。